日期:2025-08-30 10:14:09
提起,不少人脑子里会蹦出“先赚一个亿小目标”的豪言,当年他带着万达在地产圈横冲直撞鼎盛证券,万达广场开遍全国,身家一度挤进全球富豪榜前列,那股子“大佬范儿”至今让人有印象。可谁能想到,如今71岁的他,却走到了抛售80座万达广场的地步——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资产调整,而是被76亿执行令压得喘不过气,身家较巅峰时暴跌90%的无奈之举。这场从“地产巨头”到“资产抛售者”的转变,藏着太多行业变局和个人挣扎的细节。
先说这80座万达广场的抛售消息,不是空穴来风。根据2024年12月万达集团发布的《资产优化公告》,明确提到“为缓解流动性压力,拟转让全国范围内80座已运营万达广场的部分股权,涉及商业运营、物业管理等相关权益”。这80座广场分布在二三线城市,比如江苏盐城、湖北宜昌、山东潍坊等地,都是当年万达下沉市场的重点项目。有业内人士根据公开数据测算,这些广场单座估值约1.2-1.5亿元,80座总估值超100亿元,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,转让价格可能打了七折,实际到手恐怕不足70亿——这点钱,放在当年万达随便拿个地王项目都不够,如今却要靠它“救火”,实在唏嘘。
而“救火”的直接原因,就是那笔76亿的执行令。2025年3月,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了一份《执行裁定书》(案号:(2025)京01执XX号),显示某国有银行因万达集团旗下子公司未按期偿还76亿元贷款及利息,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,涉及抵押的正是15座万达广场的产权和部分酒店资产。这份裁定书像一块巨石,压得本就紧张的万达资金链几乎断裂——要知道,根据万达2024年三季度财报,集团合并报表范围内货币资金仅120亿元,其中可自由支配的流动资金不足50亿,76亿的债务窟窿几乎要掏空家底。更让人感慨的是身家的暴跌。胡润百富榜数据显示,2017年王健林身家达到峰值2150亿元,位列全球富豪榜第18位;可到了2024年,他的身家仅剩210亿元,10年间暴跌90%鼎盛证券,在国内富豪榜上掉到了100名开外。这背后是万达这些年的“缩水史”:2018年开始,万达陆续出售海外酒店、文旅项目,当年以637.5亿元转让13个文旅城项目和76家酒店给融创、富力,那时候是“断臂求生”;2020年之后,地产行业遇冷,万达广场出租率从95%跌到2024年的82%,租金收入同比下降18%,连“现金奶牛”都不顶用了。
有人会问,为啥偏偏是万达?其实和这几年的地产政策调整脱不开关系。2020年8月,住建部、央行联合发布《关于建立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的通知》(业内称“三道红线”),明确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超过70%、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%、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。万达当时“三道红线”全踩,不得不缩减融资、加速卖房卖地。2022年,多地出台“限贷限购”政策,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%,万达旗下地产销售业务收入暴跌40%,回款变慢直接影响了偿债能力。
地方政策的变化也让万达承压。比如2023年5月,苏州、成都等城市发布《商业综合体建设管理办法》,要求新建商业项目需与周边现有商业设施错位发展,且容积率不得超过2.5——这直接导致万达几个待建万达广场项目被迫停工,前期投入的土地款、设计费打了水漂。有媒体报道,仅苏州那个项目,万达就已砸进去12亿元,如今只能搁置,成了“沉没成本”。面对绝境,王健林不是没挣扎过。2024年他提出“轻资产转型2.0”,想靠输出万达广场运营管理模式赚钱,可截至2025年一季度,全国仅12家合作方签约,管理费收入不足3亿元,远解不了近渴。他还尝试过跨界,2023年投资新能源汽车领域,可投入20亿后因技术瓶颈停滞,最终只能低价转让股权,又亏了8亿。
如今71岁的王健林,再不是当年那个在发布会上调侃“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”的霸气老板了。有报道说,他最近半年跑了15个城市谈合作,为了说服一家国企接盘部分万达广场,亲自带着团队熬夜改方案。这种从“云端”跌落的落差,或许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故事——地产行业从“高杠杆、高周转”到“稳民生、控风险”的转型里,多少曾经的巨头都在经历阵痛?只是对王健林来说,这场阵痛来得更猛,也更难熬。未来万达能不能扛过去,80座万达广场抛售后能不能换来喘息空间,恐怕还要等时间给答案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